破阵子课件 篇1
【教学设想】
1、一首著名的宋词,作者系豪放派词人,词的意境广阔、深远,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,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。
2、本词用字简炼,短短的62个字,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,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,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。
【教学方法】
学生自主学习,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入
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。
二、介绍小序、作者及时代背景(请学生介绍,了解预习情况)
这首《破阵子》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,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,又都坚决主张抗金,收复中原,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。
辛弃疾作这首词时,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,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,统一祖国。
三、整体感知
1、教师范读,学生体会语气,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。
2、学生读。(小组读、个人读,要读出豪情壮志。有点评)
四、分析(小组讨论,合作完成)
1、上阕:
⑴一、二句写了“我”的哪些活动?梦见了什么?(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)
明确: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.、富有特征的动作,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。“醉”和“梦”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。
⑵三、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表现了什么?
对偶。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,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。
⑶“沙场秋点兵”中哪个字用得好?(分组讨论,根据词意,想像出此时的场面)
明确:“秋”,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。
2、下阕:
⑴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?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?
⑵作者为什么会发出“可怜白发生”的慨叹?
明确: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,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,但由于朝廷的无能,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,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,感到自己已入暮年,空有一身凌云壮志,“报国欲死无战场”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,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。
五、拓展思维练习
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,《破阵子》和《江城子》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,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《醉花阴》(薄雾浓云愁永昼)和晏殊的《浣溪沙》作比较,看看他们在内容上,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?
六、尝试背诵两首词
七、课后作业
把《破阵子》或者《江城子》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。
破阵子课件 篇2
教学目标:
1.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
2.理解内容,体味意境
3.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,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
教学过程:
导语:我们刚刚学过陈子昂,他因为生不逢时、怀才不遇,而喊出了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的旷古的`苍凉与寂寞。报国无门,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《破阵子》,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。
一、文学常识:
——辛弃疾:(1140-1207)南宋词人。字幼安,别号稼轩,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,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作品集有《稼轩长短句》,今人辑有《辛稼轩诗文钞存》。
——背景: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。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。布衣陈亮“为人才气超迈,喜谈兵,议论风生,下笔数千言立就。”辛、陈两人才气相若,抱负相同,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,慷慨悲歌的词人。1188年,辛、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,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。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。
二、读:语速,语调,节奏
三、赏析
1. 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”作者为什么要“醉”?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?
——闲居在家,没机会去战场,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。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。
2.“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。”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?
——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,壮观,豪迈。将士们竟然吃“八百里駮”这样的名牛肉——只要是杀敌卫国,这又算得了什么?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。
3.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”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?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?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?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
-
想了解更多【破阵子课件】网的资讯,请访问:破阵子课件